
糖尿病(Diabetes Mellitus)是一种内分泌慢性疾病,由于胰脏未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身体未能有效地运用胰岛素,从而影响血糖的调节,令血糖过高。当血糖超过肾脏的负荷时,血液中的糖份便会经由尿液排出,故称为糖尿病。
在全世界,糖尿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及年轻化的公共卫生问题。单看现时香港情况,就约有70万港人患糖尿病,即每十个人当中有一人是病患,数目亦有持续上升的趋势;主要原因与不良饮食习惯、肥胖及缺乏运动有莫大关系。
糖尿病患的生活甚受疾病影响,典型的特征是“三多一少”:多尿、多饮、多食及少体重,其他症状包括:气力减少、四肢酸麻、腰背痛、顽固性腹泻或便秘、全身瘙痒及视力减弱等。糖尿病可怕之处在于可引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,包括肺结核、尿道感染及霉菌感染等;长期患病者更可能有血管的病变,而长者因身体状况一般较差,糖尿病所造成的影响及伤害也会更大。
糖尿病的种类
一型糖尿病 (又称胰岛素倚赖型) | 二型糖尿病 (又称非胰岛素倚赖型) | |
成因 |
|
|
患病人士 |
| 多为中年以上的人士 **在香港超过九成的糖尿病患者属二型糖尿病患者 |
病情发展 |
|
|
治疗方法 |
|
|
胰岛素
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贺尔蒙,当我们进食时胰脏会分泌胰岛素,将血液内的糖份带到身体各个器官内,提供能量或储藏为肝醣和脂肪。若胰岛素分泌失调,血液内的葡萄糖份便不能够转化成人体所需的能量,这些未被利用的葡萄糖份累积在血液内会导致血糖增加。胰岛素分泌失调的成因包括遗传、肥胖、年老、怀孕及胰脏病变等。
病征
部分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病征,在验血时才确诊。
一般较常见的病征包括:
|
|

遗传:糖尿病人的家属罹患糖尿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
肥胖:香港约有30%的人口超过正常体重,7%属于肥胖;肥胖与糖尿病息息相关
40岁以上的中年人士
曾有妊娠性糖尿病史或曾产下超过四公斤婴儿的女士
缺乏运动
患有高血压及高血脂
如何诊断糖尿病
医生会了解求诊者的病历史,评估出现的征状或并发症、高危因素等情况;并作一些简单的检查,包括量度身高、体重、血压及验小便等,亦会验血、检测血糖及血脂等数值。
治疗方法
目前医学上仍未能完全根治糖尿病,但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控制病情:
1.均衡饮食
保持标准体重,体重指标(BMI)应维持在18.5至22.9之间,女士的腰围应少于31.5吋,男士的腰围则应少于35.4吋;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取,如煎炸、多酱汁及高糖食品,像是炸鸡、烧烤或蛋糕等,亦要减少出外进食次数。进食时可配合高纤维食物如糙米、蔬菜、水果及豆类等,以减慢血糖上升,或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,减低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。
2.适量运动
多运动,可以步行代替搭乘电梯及饭后多散步,既可促进血液循环,改善血管健康,又可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。
温馨提示
运动必须按患者的年龄、体重和生活习惯进行,大部分的患者都应该保持每天运动的习惯,例如每天步行两次,每次进行三十分钟的快走运动、游泳、体操或跑步等亦可。
运动时有以下方法可防止低血糖的反应:
在运动前后及期间测量血糖
在进行剧烈运动前吃小食
在运动期间额外再吃小食
在进行预先计划的运动前咨询医生建议
迟发性的低血糖甚为普遍,即运动后数小时才出现低血糖水平,并会迟至剧烈运动后数小时才出现,因此要多加监察血糖变化。
3.药物治疗
应按医生指示服用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剂,以免产生不良反应。
预防糖尿病
从小培养良好饮食习惯,采用低脂、低盐、低糖及高纤维的饮食模式
多运动消耗热量,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,例如每周进行三次慢跑或游泳等运动,在平时以骑脚踏车代替驾车或乘坐交通工具,或者走楼梯而不乘搭电梯,借以达到足够的运动量
控制血糖、血脂肪和血压
至少一年一次进行眼睛检查
多做足部运动
经常检查足部并预防受伤
预防尿道感染
早期侦测尿中的“微量白蛋白”并及早治疗
高危人士要定时接受血糖检查
上文节录自《东华三院》“认识糖尿病 - 不再‘慌’糖”,除内文另有说明,任何部分均不可视为本站/本公司作出任何陈述或引荐,其内容亦皆与本站/本公司立场无关。
立即扫描下方二维码,即可在线查询或预约服务:
扫描下方二维码,查阅热门疫苗资讯:
9价HPV疫苗—港币$10,000 / 3针,并可以优惠价港币$500享基本体检及营养师咨询服务乙次。
13价肺炎球菌疫苗—港币$1,600 / 针(原价2,400 / 针)
脑膜炎双球菌疫苗—港币$1,200 / 针(原价1,800 / 针)
乙型肝炎疫苗—港币$630 / 3针(原价810 / 3针)